张其中,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得海洋生物学博士学位,是美国USDA水生动物健康研究所访问学者,广东省海洋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水产学会理事,中国鱼病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水产病害防治和抗逆分子机制、海洋环境污染的贝类分子预警、以及新型渔药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已从近江牡蛎、翡翠贻贝、杂色鲍、凡纳滨对虾、日本对虾、黄颡鱼、南方鲶、加州鲈和斜带石斑鱼等水生动物中克隆了70 kDa热休克蛋白基因,研究了在不同生物或非生物因子胁迫下,该基因的表达特点;同时,还从上述几种鱼类中克隆了IgM、IgZ和IgD以及补体C3和C9等免疫相关基因,研究了它们在鱼类抗病免疫中的表达规律和作用机制;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经济鲶类的寄生虫区系和生态,已报道10个新种,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寄生鳋类、线虫和单殖吸虫的种群生态学研究;同时,也系统地研究了人工养殖的南方鲶和长吻鮠的疾病病原、病理、流行和防治措施,初步解决了这两种鱼养殖过程中主要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问题;根据双壳贝类70 kDa热休克蛋白基因对海洋环境污染物有广泛反应性,是海洋环境污染的潜在预警分子这一特点,研究了近江牡蛎HSP70s基因对污染物的反应规律及机制,阐明了该贝类HSP70s基因对海洋环境污染物的反应特点、灵敏度及持续性特点,揭示了这些基因5’调控区序列结构及其在调控基因表达中的作用,找到了指示牡蛎对污染物高表达响应的分子标记,阐明了贝类HSP70和HSC70基因的转录因子谱及其在调控基因表达中的作用,为将来实际使用这类分子进行海洋环境污染预警积累了基础数据,建立了排除温度变化干扰污染预警分子Hsc70指示海洋环境污染状况的数学模型,将海洋环境污染的分子预警技术向实用化推进了一大步;首次建立了从近江牡蛎中分离纯化类立克次体(RLO)的方法,为获得足够的纯化材料进一步研究这类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奠定了基础;从濒死近江牡蛎分离纯化、并证实弧菌是引起近江牡蛎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原之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快速鉴定该牡蛎弧菌病原的试剂盒,该成果已获授权2项国家发明专利,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环境因素在近江牡蛎患病死亡中的作用,建立了“分段移动养殖模式”来减少近江牡蛎养殖过程中的病害发生;建立了人贝共感病原的分子检测技术,对保障贝类食品质量安全有重要意义;在重要养殖鱼类(如草鱼、罗非鱼、鲫鱼等)进行了准用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和残留消除规律研究,阐明了恰当休药期,为水产养殖合理用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基础。从400多种植物中筛选出了90多种具有抗多子小瓜虫活性的植物种类,从其中部分植物中分离鉴定了30多种杀虫活性化合物,杀虫效果最好的一种与孔雀石绿的药效相当,其安全性很高,是孔雀石绿的理想替代品,可进一步研发成安全环保的杀虫渔药。从海淡水及其底泥中分离鉴定了能分泌抗水产病原菌的微生物种类,鉴定了几种抗真菌和细菌的活性化合物,为水产疾病的生物控制奠定了基础。主持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和产学研项目、广州市重大专项民生专题项目等四十多项。在SCI、EI、ISTP收录的刊物和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件,有一项成果获得省级人民政府授予的二等奖。